本科生教育
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春秋学社成功举办寒假读书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1-03-26     访问次数:

3月7日晚八点半,春秋学社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寒假读书交流会。此前,各位社员已针对自己所选书目在两个读书小组的分会上进行了充分交流与讨论。本次读书会以分组讨论为基础,通过全社整体分享,使同学们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寒假阅读书目的认识,领悟出更多阅读的方法。线上读书会由春秋学社社长徐佳炘同学主持。

在交流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徐佳炘同学简要总结了寒假的读书情况与分组讨论情况,鼓励各位同学畅所欲言,相互学习。

首先进行分享的是阅读了《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以下简称《华夏边缘》)的同学们。薛淑雯同学首先从题目以及研究角度两个方面介绍了她选择阅读这本书的原因,并分享了她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在分享中,薛淑雯同学特别强调了历史进程与历史研究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矛盾,指出要在认识、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跳出主观性限制,宏观地探寻历史的真相,尽量做到主客观的真正统一。同时,薛淑雯同学也提出《华夏边缘》的主观论视角需要辩证思考。第二位发言的朱超同学由《华夏边缘》的内容出发,在发言中,他带领同学们回顾、分析了《华夏边缘》的主要框架与结构,并结合自身生活、阅读体验对书中的概念以及观点进行了更为生动的阐释。在总体框架的梳理中,朱超同学特别关注到了书中第一部分的基石性作用,并将其与王明珂先生在序言中提出“什么是中国人”的根本问题相结合,为同学们提供了新的阅读思路。第一小组最后发言的是肖丽同学,她主要从融合、创新、反思三个角度谈论了自己的感想。肖丽同学首先从作者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性的研究范式入手,提出了自身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感悟。随后,肖丽同学分享了自己对于历史建构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性思考,并以此揭示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应将“让现实更好的发展”作为主观努力的方向。

第一小组的分享结束后,副社长姜山同学对讨论情况进行了简要概括与总结,并肯定了同学们展现出的学科交叉意识、家国情怀以及反思精神。同时,姜山同学也提醒同学们要时刻对其他学科的方法持谨慎态度,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也始终要以探索历史真相为自己的追求。

接下来,第二组的同学们就《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及《党员、党权与党争》两本书进行了分享。首先由赵佳琪同学对《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本书写作的背景以及作者探讨的核心问题。赵佳琪同学着重分析了托克维尔的新贵族身份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剖析了并在此基础上对作者部分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同时,赵佳琪同学也特别关注到了作者的比较研究方法,同时通过中西对比视角就中央集权体制下的社会秩序问题提出进一步思考。发言的最后,赵佳琪同学对谢逸诺同学在分小组讨论中所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回应。随后,芦宣伊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报告。芦宣伊同学首先结合高中的学习体验,道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性,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重新概括与总结。随后,芦宣伊同学谈到了书中所展现出的史学视角以及思维方式对自己的启发,他总结道,历史研究难免会沦为对某事的钻研,我们探求原因也会有自己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的区别,与其采取“由果溯因”这种带有前置判断的历史研究方法,不如“由因及果”。

接下来,刘雨萱同学就《党员、党权与党争》一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刘雨萱同学在总结书中的主要观点后,从组织、思想等层面讨论了自己对章开沅先生“国民党与共产党是一根藤上的两颗瓜”这一观点的认识。此外,刘雨萱同学还结合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引申出“国民党内部的反思与革新何以失败”这一命题,值得同学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三位同学的分享结束后,常务副社长杨晓锐同学对第二组的分组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对同学们在概念分析和思维方法上的提升表示肯定。同时,杨晓锐同学也提出了“如何在从史料出发的史学思维与从现实出发的社科思维两种思维方式间实现平衡”这一问题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的体悟与思考。

在读书会的结尾,徐佳炘同学对同学们在寒假中的努力与进步提出了肯定,并对本次寒假读书交流会进行了总结。在本次读书交流活动中,各位同学积极阅读、主动思考,不仅对历史事实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历史研究的思维与方法产生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分享与交流,不少同学也结合自身的寒假阅读体验领悟出了更多阅读、思考与学习的方法,收获颇丰。